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归经 > 正文 > 正文

对于治疗这4种发热,我们要注意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5/4/22 12:39:50
哪里治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d/
发热,这一常见的临床症状,往往被看作是疾病进退的风向标。然而,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以发热的高低变化作为判断病情的唯一指标。实际上,发热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病机。在疾病的初期,正邪交争,热度上升,病情可能看似恶化。然而,随着治疗的深入,热度逐渐下降,病情逐渐好转。但也有一些疾病,其发热过程并非如此简单。有时,初次服药后,体温不仅不降,反而会有短暂的上升。这并不意味着病情恶化,而是疾病在特定阶段的一种反应。例如,寒风郁热这一病机,起初寒风压抑,恶寒症状重于发热。在治疗时,我们应当因势利导,解表散寒。当表寒得解,郁热便会随之抬头,此时发热之势反而会有所升高。这正是疾病向外解散的征兆,如《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证便是如此。另外,风湿郁热也是一种常见的发热类型。风湿之邪郁久化热,这种热并非原发病因,而是风湿久郁或阳气素盛之人易从热化所致。在治疗上,我们应当祛风透湿为主,风湿一透,郁热便会随之外达,此时发热亦可暂时升高。湿遏热伏则是因为热为湿浊所遏,导致身热不扬。治疗时应以化湿透热为主。当湿浊得化,被遏之热随之外达,发热虽暂升高,但患者会感觉身轻灵活,舌苔也会变得厚而浮。这是湿走热现的良好反应,说明湿热胶着之势正在缓解,可以进一步清热退热,缩短病程。至于寒风闭暑这一证型,其病机与寒风闭热相似,只是病因为暑邪而非热邪。治疗时应辛温解表寒,辛凉清暑热。当表寒得解,暑热随之外达,体温亦可暂时升高。继续使用清暑之剂,发热便会逐渐消退。综上所述,这四种发热类型虽然原因不尽相同,但它们的产生机理都有一个共同点——闭郁。因此,在治疗原则上,我们应采用宣透的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热短暂升高的反应也是共同的。医者必须对此了然于胸,并事先告知患者,以免产生误解。

兹举验案两则,以见一斑。

二、验案举例

例1达原饮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李××,男,35岁,干部,于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形体健硕,然而身目俱显黄疸,肌肤略显干燥,腹部胀满,舌苔厚腻,大便溏泻,粘稠且有奇臭,小便黄浊,气味秽臭,脉象弦滑。经西医诊断为急性传染性肝炎,虽经西药治疗十余日,但效果不佳,遂转求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此病乃湿热之邪羁留于膜原,导致正邪交争,寒热错杂。治宜选用达原饮加大黄,以宣透膜原,清热利湿。处方如下:川厚朴、草果仁、槟榔、知母、甘草、白芍、生大黄。每日一剂,连服三剂。

在服药期间,患者可能出现三种反应:一是寒战壮热,此为正气驱邪外出,为最佳反应;二是大便泻出臭秽之物,此为湿热之邪从下而去,为次佳反应;三是小便更加混浊,此为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果然,患者服完第一剂药后,寒战壮热,大便溏泻,臭气熏人,小便混浊,三种反应同时出现。由于反应较为剧烈,患者家属心生疑虑,不敢继续给药。然而,患者深信医生医术,认为医生对药后反应早有预见,故坚持继续服药。随着服药的深入,反应逐渐减轻,病情亦随之好转。复诊时,医生调整药方,去掉大黄,继续服用四剂。共服达原饮七剂后,患者诸症悉平,黄疸消退,大便成形,小便清亮,舌苔正常,脉象和缓。同行闻听此事,皆感震惊,并纷纷向患者询问秘方。其实,这并非秘方,乃是医者精湛医术与对患者负责之心的结晶。本案患者湿热久羁膜原,正邪交争激烈,故用宣透膜原之法,使邪有出路,病得以愈。这充分展示了医者对于诊断和预后的精准把握。

例2达原饮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胡××,男性,48岁,是一名勤劳的工人。在年7月28日的初次就诊中,他主诉发热已经持续九天,体温维持在37.6至38.2度之间,午后热势尤为明显。他曾尝试服用西药并注射庆大霉素,但均未能取得显著疗效。观察其症状,患者并无恶寒之感,四肢稍显欠温,出汗不多,口渴却喜欢热饮,胸闷导致食欲减退,大便尚属正常,尿液则略显淡黄且稍带浑浊。舌诊发现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濡数。综合患者的症状和舌脉表现,我们可以诊断其病因为暑湿内蕴,湿邪遏阻导致热邪伏藏。治疗的首要任务是芳香透湿,以解开湿邪的束缚,让热邪得以外散。因此,我们选用了藿薷汤作为加减方。处方如下:藿香叶、佩兰叶、香薷、法半夏、云苓、神曲、扁豆花、飞滑石、厚朴、苍术、黄连、甘草。患者需连服3剂。值得一提的是,在服用第一剂药后,患者的热势反而有所增高。这其实是湿邪开始走散、热邪逐渐外达的表现,是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征兆。继续服用两剂后,热势逐渐减退,舌苔的腻象也转为薄,胸闷感消失,食欲逐渐恢复,四肢回温,脉象濡数也逐渐平和。此时,我们对原方稍作调整,去掉了香薷和佩兰,将藿香叶改为藿香梗,并加入了白蔻仁、芦根和薏仁。患者继续服用7剂后,病情痊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发热的高低与病势的进退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医者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发热的病因和病机,才能在实际临床中做到胸有成竹,面对病情变化不惊不疑,从而正确地评估疾病的预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gj/12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