兹举验案两则,以见一斑。
二、验案举例
例1达原饮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李××,男,35岁,干部,于年8月15日初诊。患者形体健硕,然而身目俱显黄疸,肌肤略显干燥,腹部胀满,舌苔厚腻,大便溏泻,粘稠且有奇臭,小便黄浊,气味秽臭,脉象弦滑。经西医诊断为急性传染性肝炎,虽经西药治疗十余日,但效果不佳,遂转求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此病乃湿热之邪羁留于膜原,导致正邪交争,寒热错杂。治宜选用达原饮加大黄,以宣透膜原,清热利湿。处方如下:川厚朴、草果仁、槟榔、知母、甘草、白芍、生大黄。每日一剂,连服三剂。
在服药期间,患者可能出现三种反应:一是寒战壮热,此为正气驱邪外出,为最佳反应;二是大便泻出臭秽之物,此为湿热之邪从下而去,为次佳反应;三是小便更加混浊,此为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去。果然,患者服完第一剂药后,寒战壮热,大便溏泻,臭气熏人,小便混浊,三种反应同时出现。由于反应较为剧烈,患者家属心生疑虑,不敢继续给药。然而,患者深信医生医术,认为医生对药后反应早有预见,故坚持继续服药。随着服药的深入,反应逐渐减轻,病情亦随之好转。复诊时,医生调整药方,去掉大黄,继续服用四剂。共服达原饮七剂后,患者诸症悉平,黄疸消退,大便成形,小便清亮,舌苔正常,脉象和缓。同行闻听此事,皆感震惊,并纷纷向患者询问秘方。其实,这并非秘方,乃是医者精湛医术与对患者负责之心的结晶。本案患者湿热久羁膜原,正邪交争激烈,故用宣透膜原之法,使邪有出路,病得以愈。这充分展示了医者对于诊断和预后的精准把握。例2达原饮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胡××,男性,48岁,是一名勤劳的工人。在年7月28日的初次就诊中,他主诉发热已经持续九天,体温维持在37.6至38.2度之间,午后热势尤为明显。他曾尝试服用西药并注射庆大霉素,但均未能取得显著疗效。观察其症状,患者并无恶寒之感,四肢稍显欠温,出汗不多,口渴却喜欢热饮,胸闷导致食欲减退,大便尚属正常,尿液则略显淡黄且稍带浑浊。舌诊发现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濡数。综合患者的症状和舌脉表现,我们可以诊断其病因为暑湿内蕴,湿邪遏阻导致热邪伏藏。治疗的首要任务是芳香透湿,以解开湿邪的束缚,让热邪得以外散。因此,我们选用了藿薷汤作为加减方。处方如下:藿香叶、佩兰叶、香薷、法半夏、云苓、神曲、扁豆花、飞滑石、厚朴、苍术、黄连、甘草。患者需连服3剂。值得一提的是,在服用第一剂药后,患者的热势反而有所增高。这其实是湿邪开始走散、热邪逐渐外达的表现,是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征兆。继续服用两剂后,热势逐渐减退,舌苔的腻象也转为薄,胸闷感消失,食欲逐渐恢复,四肢回温,脉象濡数也逐渐平和。此时,我们对原方稍作调整,去掉了香薷和佩兰,将藿香叶改为藿香梗,并加入了白蔻仁、芦根和薏仁。患者继续服用7剂后,病情痊愈。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发热的高低与病势的进退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医者必须深入理解和掌握发热的病因和病机,才能在实际临床中做到胸有成竹,面对病情变化不惊不疑,从而正确地评估疾病的预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