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入药 > 正文 > 正文

夏至梅子黄时雨,浮生一日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8/9 18:35:27

雨砌蝉花粘碧草

风檐萤火出苍苔

6月1日

/

7月6日

今天上午05:43:33,

蝉鸣始,夏至到。

夜色至短,昼至长。

来到一年中闷热、潮湿的“夏伏天”。

头九羽扇携手游,四九卷席露天宿,

因此有“夏季不过不热”一说。

同时作为四大节气之一,

古时的夏至也是“夏节”。

是农人们祈求消灾年丰的日子。

亦有农谚云:“夏至雨点值千金”。

此时,来到盛夏三白齐放之节点,

萱草袅娜,季鸟鸣叫,

细雨中品芬香、赏清凉。

这是属于夏至的诗意。

▲《与朝歌令吴质书》有关于“浮瓜沉李”的描述:“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夏属火,因此更要找些清凉乐事,养生养心。

01

夏至三候

林断山明竹隐墙,照水红蕖细细香

《恪遵宪度抄本》:“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日便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鹿角解初候6.1-6.5

夏至阴气生而阳气始衰

阳性的鹿角于是开始脱落

▲蝉始鸣二候6.6-6.30

因感阴气之生

雄性的知了鼓翼齐鸣

▲半夏生三候7.1-7.5

喜阴的半夏草长于沼泽地或水田

因炎热仲夏到来而至茂密

其实,夏至之后,盛开的不仅有半夏。绵绵细雨过后,白兰花、茉莉、栀子悉数开放,香气甜而暖,与花圃边袅娜的萱草互为照应,令人昏然如醉,乐而忘忧。

伴着梅子黄时雨徐徐而至,这是一个关乎夏天,浮瓜沉李,蒲扇藤椅,细语轻声,仰望星空的美好季节。

0夏至习俗三伏将至,消夏纳凉

古人对夏至是极其重视的。《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饥饿和死亡。

同时,夏至也被历朝历代作为节(假)日看待。如宋代从夏至日开始百官放假三天,辽代则是“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用来驱热,以粉脂香囊相赠遗。

?

入头九,扇握手

《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在这一天,古时女子之间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扇”借以生风;“粉”以涂抹。用来扇风,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时至今日,夏至一到,随着三伏天到来,正闷热的夏天来了。摇摇扇子,可避免空调下的人体散热功能紊乱,更能运动终日伏案的肢体。

?

品莲馔,放荷灯

自宋代起,每年阳历6月4日便是观莲节,民间以此日为荷诞,古人有品尝莲馔的习俗,借以莲的花、叶、藕、子各个部位制作佳肴。

至此时节,南起海南岛,北至黑龙江,我国各地都有荷花的倩影。每当傍晚,人们观赏着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或用天然长柄荷叶为盛器,燃烛于内,沿河施放,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

吃夏面,且尝新

古谚有云:”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民间有“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的说法。

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

▲除食面食外,我国有的地方要食凉粉、凉皮,有些地区还要喝凉茶,吃荔枝、吃茶叶蛋。

03夏至养生顺应时节,心养生息

夏季出汗,津液损耗过多易阴虚,人体容易心生烦躁,食欲下降,困倦疲乏。

此时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先让心“凉”下来。

?

精心以养阴

中医上说,夏至的到来是阳气盛极而衰,阴气开始萌芽之时。所以夏至过后,最该开始养护心阴,克制心阳,切莫让心火太旺。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睡觉。

夏天对应心,心脏对应着喜悦,做一些轻松的事。如多注意在晚上静修、调养的话,对保持良好的睡眠也是非常有用的。

?

勤洗温水澡

一般来说,夏天洗澡的水温应保持在38-4°C为宜。温度过高会使皮肤的水分流失,而温水冲澡时的水压及机械按摩,可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体表血管扩张,从而降低肌肉张力,消除疲劳,改善睡眠。

因此,温水洗澡不仅可以洗掉汗水、污垢,使皮肤清洁凉爽消暑防病,还能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另外,夏日炎热,腠理开泄,易受风寒湿邪侵袭,睡眠时不宜扇类送风,有空调的房间,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

?

祛湿防”疰夏”

作为夏日的季节性病症,“疰夏”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湿邪不祛,吃再多的补品、药品都不管用,只有湿邪少了,疾病才会远离。

中医认为,健脾湿自化,所以祛湿重在健脾,而我们人体经络就是最好的“药”,可以通过按摩健脾穴位来打开祛湿“开关”。

▲中脘穴用指端或掌根,顺时针揉按-5分钟。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效,

适用于湿滞、胃脘饱胀、嗳气者。

▲足三里

用大拇指按压或顺时针揉按5-8分钟,

局部有酸胀感效果佳。

有调理脾胃、疏风化湿功能,

还能补中益气、扶正祛邪。

▲曲池穴

以大拇指指腹点揉-5分钟,

亦可用四指并拢,拍打此穴,

以局部皮肤微红为度。

可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

有利于“湿热”引起的荨麻疹、急性胃肠炎。

丰隆穴

用大拇指或食指间关节点按3分钟,

再顺时针揉按穴位约5分钟。

配合足三里按摩可祛湿化痰,

长期坚持能排出脾胃的浊湿。

04夏至食补清热解暑,健脾益气

夏至时节气候炎热,人的消化功能相对较弱,此时的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

《吕氏春秋·尽数篇》:“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孙思邈倡导:“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

同时因天气燥热,人们更容易口干舌燥,火气大。吃一些清火清热,生津补气的食物,可以缓解身体的燥热,让身体变得舒适、健康。

▲此外,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过食易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

?

食“三鲜”,两面黄

夏至有吃“两面黄”的习惯。面条煎至两面呈金黄后,再用余油配以适量的调味料炒些虾仁、肉丝、韭黄、香菇等,淋于“面饼”之上。

夏至后,食材也有了更多样的选择。江南地区讲究“食三鲜”:地上三鲜为苋菜、蚕豆和杏仁,树上三鲜为樱桃、梅子和香椿,水中三鲜为海丝、鲋鱼和咸鸭蛋。

?

多食“杀菌”类蔬菜

夏季蚊虫繁殖,雨水多,易感染痢疾等肠道疾病,加之人体肠道的防御能力减弱,“病从口入”的现象因此更为常见了。

不妨吃些如韭菜、青蒜、蒜苗、洋葱、大蒜、大葱等“杀菌类”蔬菜,在各种可致病细菌的生长繁殖相对加快的时期,至少可以从饮食上防控住病菌的“侵袭”。

空心菜、绿豆、酸味、莴笋

大葱、大蒜、番石榴、杏子

羊肉、糯米、海鱼、油腻

醉虾、毛蚶、生蒜、辣椒

05夏至食单

多食酸,宜果蔬

酷暑之际,果蔬自是少不了的清凉之味。同时,亦可以酸性食物生津解腻,增进食欲。

《黄帝内经》便有“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的记载。所以说夏季入“酸”,也为了收敛心气。

?凉拌黑豆苗

食材

黑豆苗、盐、纯净水、食用油、芝麻油

步骤

1/煮一锅水,烧开后加一点油和盐,放入豆苗焯一下;

/捞出沥干水分后,放入凉水;

3/取出豆苗,放入餐盘,加盐和芝麻油调味拌匀即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久食黑豆,好颜色,变白不老。”从母体黑豆中生长出来的豆苗,也绝非平平之物。豆苗富含铁、钙、磷及胡萝卜素,其性微凉味甘,翠生生的颜色,一眼观去就抚慰了夏天燥热的心。

?绿豆南瓜羹

食材南瓜、绿豆各g,盐适量步骤

1/绿豆用清水淘洗干净,放入盆中,加盐腌片刻,用清水冲洗;

/南瓜洗净、去皮,瓤和子,切块;

3/锅内倒入ml冷水,大火烧沸,下绿豆煮5分钟左右,再次煮沸后下南瓜,加盖;

4/改小火煮至豆烂瓜熟,加盐调味后即可食用。

被人们称作为“济世之良谷”的绿豆,有消暑利尿,补充水分和矿物质之功效。夏至后,燥热上火,尤应多食之。

?牛奶玫瑰茶冻

食材牛奶60ml、吉利丁粉5g、玫瑰花5朵、水30ml步骤

1/牛奶放入冰箱冷藏;

/玫瑰花和吉利丁粉一起放入水中煮,使吉利丁粉溶解均匀,放入容器中;

3/将玫瑰花茶放入冰箱冷藏;

4/将凝结后的玫瑰花茶冻放入冰好的牛奶中。

牛奶和玫瑰都是镇静舒缓的食材,玫瑰药性温和,能够温养心肝血脉,抒发体内郁气。这道甜点作为舒心减压、缓解忙碌生活高压力的夏日午后冷饮非常合适。

?杨梅酒

《本草纲目》中记载杨梅具有“生津、止渴、调五脏、涤肠胃、除烦愤恶气”的功效。以杨梅泡酒,可以解除暑热,平衡人体酸碱度。食材鲜杨梅一斤,白糖二两步骤

1/将杨梅洗净,加白糖装入瓷罐中捣烂;

/加盖但不密封,稍留空隙,等待约7-10天,自然发酵成酒;

3/用纱布绞汁,即成约1度的杨梅露酒,再倒入锅内煮沸;

4/呆冷装瓶,密封保存,时间越久越佳。

?图片:unsplash、pinterest等平台

?内容:部分资料源自网络扫码加入乐活官方粉丝群好礼等你来拿~环保|自然|简单|健康更多消夏指南,点击下方图片阅读青梅入口,夏日渐轻夏日清凉,始于衣橱“断舍离”

直接点击图片订阅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ry/44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