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入药 > 正文 > 正文

黄帝内经治失眠第一方半夏秫米汤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12 19:21:41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失眠从古到今都是常见病,更是现代城市流行病,特别是深圳、香港发病率居高不下。

《黄帝内经》总结前人经验,论治“不寐”,首先提出了阳不交于阴”是失眠的总病机;“气血虚弱”是失眠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导致失眠的外在因素。半夏秫米汤为《黄帝内经》十三方之一,方中半夏辛温通窍泄小便,秫米甘平益胃利大肠,共奏通调阴阳之功效。本方以调和阴阳为主旨的立意,也广为后世医家所宗。

历代医家在本方基础上,演绎化裁,创制了许多治疗不寐病证的方剂。如《千金方》中的千里流水汤、温胆汤等均以此方为祖方。《黄帝内经》中提出治疗肝热病引起的不寐时,应取肝经及胆经穴,两经同刺疏泄肝热,对后世选穴、用药影响深远。不完全统计,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众多治疗失眠症的方药,其中有半夏组成的方剂达28首之多。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用半夏的方剂达42首。

半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之功。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半夏味辛平,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有研究认为,本方中半夏可能是热水洗过,简单炮制的半夏,秫米是今之黄小米、黄糯、糯粟。

《本草纲目》载:半夏能治“目不得瞑”,《吴鞠通医案》有:“不寐,加半夏一两”之说。据《冷庐医话》记载:“《医学秘旨》一册,有治不睡方案云,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既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伤寒附翼》:“半夏…以引卫气从阳入阴”。近代有许多验案报道。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剂量半夏、掌叶半夏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一定抑制作用,有显著的镇静催眠作用。用“秫米”一升,旨在养胃气、存津液,兼防半夏耗伤正气。年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半夏秫米汤功效在调整脾胃升降气化功能,能使“胃和”而卧安。《方剂大辞典》谓其主治为“痰湿内阻,胃气不和之失眠”。

本方有升有降,共奏补虚泄实、沟通阴阳、调和营卫之功。所谓“通其道而去其邪”,则“其卧立至”。故凡失眠病证,皆可以此方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内经》原义,此方功效在于“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通过调畅人体气机、调和脾胃功能、交通阴阳表里,从而达到阴阳相和。

常用配伍

半夏与陈皮配伍,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二陈汤,用于治一切痰饮为病,咳嗽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两药合用,半夏辛温体滑性燥,行水利痰,陈皮苦燥温通,行气消痰,适应于痰湿阻滞,胃失和降之“胃不和则卧不安”之症,或用于痰蒙心窍之头眩心悸、失眠多梦之症。

半夏与竹茹相配,出自于《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之温胆汤,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代多用于治疗痰热内扰,心胆气虚,心烦不寐,触事易惊,或夜多异梦等症。半夏性温味苦,善化湿痰而止呕;竹茹性寒味甘,长于清热痰而和胃,两药相合,一热一寒,相互为用,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清胆和胃,除烦宁神之功。

半夏与酸枣仁配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之枣半汤,该方由酸枣仁、半夏、生地黄组成,用于治疗虚劳烦热不寐之症。现代医家蔡文就教授常用此方治疗“阴血不足,胃气上逆”之老年性失眠症。半夏可除痰湿,降气逆,引阳人阴,酸枣仁可补肝血、养心神,心肝同治。两药合用,可通达阴阳,气血和调,共奏补血养心安神之效。

半夏与夏枯草配伍,清代医家陆以沿在《冷庐医话》中引《医学秘旨》:“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三钱,夏枯草三钱,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近代医家施今墨在《施今墨对药》中善用清半夏、夏枯草配伍,用于治疗失眠诸症。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夏枯草清泻肝火,行气散结。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者配伍,清泻肝胆,平衡阴阳,交通季节,顺应阴阳而治失眠。主治肝胆火旺,痰热内阻,中焦气机运行不畅,以致胸闷、呕恶、头昏、头痛、失眠等症。

警告:请在中医师指导下用药!

长按下图,辨识自己的体质,保健养生更有针对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ry/5066.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