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入药 > 正文 > 正文

精准经方专注于此的意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8 12:23:14

古代交通不便,医师往往就近获取药材,因而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药材来源和质量的稳定,并可以基于经验加减用量,确定用法。如今交通便利商业发达,解决了古代医师有时缺少特定药材的难题的同时,也带来了药材来源和质量的波动,明显增加了经验判断的难度,许多医师甚至无从得知所开药物的来源,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标准规范的推广势在必行,从而补充经验判断的缺失,并超越经验判断。

近年来中药市场的混乱有目共睹

虽然在临证选取饮片剂量时应当以“质优量小,质次量大”为原则,“道地药材”为首选,但是随着中草药用量逐年加大,道地药材供不应求,促使多种药材异地引种栽培,品种混杂多样。这些多源药材品种不一、有效成分含量不同、功效也有差异。与传统道地药材的质量相差甚远,医师为确保疗效常常被迫增大用量。

比如板蓝根在药典中的用量规定为9~15g,而在实际处方中则经常出现几十甚至上百克的使用。而用量的增大则可能意味着副作用的增加,也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现行药典中经常缺少的标准有什么

依据中药的基原、产地、生长年限、采收期、制法、指标成分等要素的不同对药材进行分类分级既符合人们的常识,也在近年来不断地被人通过研究证明,而目前的药典当中却普遍缺少这些要求。

基原

近现代以来被鉴定为不同物种的许多药用植物在古代可能并没有被完全区别开来,以往不同基原但常互相替代的药物中,有些传统理解上就存在高下之分如川贝与浙贝、红花与西红花、人参与党参等,在使用时其用法用量都做到了应有的区分,而有些中药间的区别则没有普遍的共识。

以大黄为例:

尽管传统用法中对不同基原的大黄鲜有区分,目前药典也将三种大黄收为一种,共用一套标准,在目前的临床使用以及中成药的生产中也很少加以区分。

但近些年的研究却证明三种大黄有效成分含量各不相同。在对比三种正品大黄有效成分及泻下强度时发现,唐古特大黄总蒽醌、游离蒽醌、总番泻苷均高于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四川产掌叶大黄、甘肃产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泻下效价强度之比为4.94∶1.75∶1∶1.85[1],药用大黄有效成分含量明显低于唐古特大黄,掌叶大黄有效成分含量则在不同研究文献中差异较大[2][3]。由于三者有效成分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将三者区分开来并针对性控制其用量。为了追求更好的疗效及稳定性,将基源限定为唐古特大黄无疑是更好的选择。

产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道地产区的讲究,对于产地始终十分重视。现代研究证明不同产地的同种药材其化学成分存在差异,其中既有气候差异的影响,也有种质资源的差异的影响。

甘肃为当归的道地产区,近年来的许多研究通过对比甘肃省产当归与其它地区产当归,得出结论甘肃省产当归的质量优于其它地区[4],也符合传统道地产区的观点。

生长年限及采收期

药材的生长年限对药材的质量普遍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我国有着大片季风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地区,生长在其中的药材大多都需要经历“一岁一枯荣”的循环,在不同的时间采收,药材所含化学成分也明显不同。而目前药典中对生长年限的普遍没有要求,对于采收期的要求则比较宽松。

以半夏为例:

药典对半夏的生长年限并没有作出要求,而对采收期的要求则为“夏、秋二季采挖”。

在对比块茎繁殖,生长1~3年的半夏时,发现生长2年的半夏块茎多而个大、皮净、色白、质坚、粉足,检测证明生长2年的半夏折干率及β-谷甾醇的含量也为最高。

在对比不同采收期的半夏时,发现半夏的质量在8.15日至11.5日之间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先升后降的趋势,在9月15日至10月15日期间,其折干率及β-谷甾醇的含量最高[5]。

近年来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许多种植户会选择在更早的时间采收药材,导致药材质量下滑,为了得到药效更好的药材,应当对药材的生长年限予以规范。

指标成分(药典“未来可期”但现存问题依然较多)

在近年来药典不断更新的过程中不难看出许多药材都增加了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以往就有含量测定的药材其指标成分也越来越多地向有效成分靠拢,但直至最新版药典仍存在大量药材依然没有指标成分含量测定的要求,或者其所含指标成分的种类远不能覆盖该药物的有效成分。

以钩藤为例,药典中仍未见到指标成分的含量测定。

钩藤中的生物碱为其降压作用的主要成分,实验表明,钩藤生物碱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动物的平均血压和心肌收缩率,其中以异钩藤碱的降压作用为最强,其次是钩藤碱。

钩藤生物碱对中枢多巴胺(DA)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表现出明显的镇静和抗癫痫的作用,钩藤碱具有抗惊厥的作用[6][7]。天麻钩藤饮常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眩晕头痛等,宜将钩藤碱和异钩藤碱作为天麻钩藤饮中钩藤的指标成分。

精准经方能带来什么?新的标准下临床效果会有提高吗?

为了解决包括以上几点在内的问题,橘井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签订战略合作,传承创新共同打造精准经方项目。

深度本草考证,量化每个经典名方所用药材的基原、产地、生长年限、加工方法,以及中药饮片的炮制工艺、组方剂量、煎煮工艺,力求精准。选择适合的指标成分对经方组方药材、饮片和使用过程中进行量化质控,力求稳定有效。制定了涵盖精准药材+精准饮片+精准煎煮+精准用药的标准体系。

共同申报中华中医药学会团体标准33项:

精准信息保障经方的药材与古代记载一致,Q-markers保障药材的批量的稳定性,让中医师处方更加有效。

参考古籍制定使用指南,明确了使用方法,中医病名对标西医病名,让西医师如处方中成药一样处方精准经方。

[1]王家葵,李傲,王慧,徐晓玉.正品大黄不同品种间泻下效价强度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3):-.

[2]袁振海,王芳,梁大连,贾婵媛,陈彬合.不同基原大黄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及含量差异研究[J].食品与药品,,23(02):-.

[3]孙冬梅,罗思妮,魏梅,朱德全,何广铭,罗文安,杨锐培.不同基原大黄指纹图谱、多成分定量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的质量评价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37(01):83-90.

[4]谢田朋,柳娜,王雅莉,景明.不同产地当归品质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48(01):72-75.

[5]张小斌,王新军,唐养璇,雷艳妮.商洛半夏适宜采收期研究[J].四川中医,(03):45-46.

[6]高晓宇,丁茹,王道平,林昌虎.钩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3(04):-.

[7]韦贵云,许崇摇.钩藤碱和异钩藤碱抗高血压作用的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10(15):32-36.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ry/779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