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联用的方法探索肝郁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dyspepsia,FD)用药规律并探讨核心中药的功效网络,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文献,将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数据提取,对方剂中性味归经、药物频次、用药剂量以及关联规则、聚类和复杂网络进行分析。对核心药物进行成分靶点筛选,与肝郁脾虚型FD的靶点映射,利用Cytoscape构建疾病-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并对交集靶点利用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s,PPI)网络分析和DAVID数据库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encyclopediaofgenesandgenomes,KEGG)通路分析。结果共筛选出文献篇,处方个,中药味,药性以温、平、微寒为主,药味以苦、辛、甘为主,归经主要为脾、胃、肺、肝;使用频次在15以上的有30种中药,其中柴胡的使用频次最高;甘草6g的剂量使用频次最高;关联规则表明柴胡-白芍,白芍-白术、柴胡,白芍-茯苓、白术、柴胡分别为同一个组里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可将中药分为5类;复杂网络分析显示白术、柴胡、甘草、半夏、麦芽、茯苓和枳壳在肝郁脾虚型FD方剂中占据着核心地位。综合频数、聚类以及关联规则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柴胡、甘草、白术、茯苓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关键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核心靶点为蛋白激酶Bα(proteinkinaseBα,AKT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3,MAPK3)等,主要作用通路为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hydroxy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kinaseB,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结论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了“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数据挖掘分析揭示了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核心药物以及配伍规律,同时得到治疗该病潜在的中药配伍,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型FD以疏肝理气、健脾益气为主,组方的核心中药柴胡、甘草、白术、茯苓可能是通过槲皮素、山柰酚、甘草次酸等成分作用于IL-6等靶点,参与PI3K-Akt信号通路、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通路发挥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作用,为中医药治疗肝郁脾虚型FD提供新方法、新思路,并为下一步研究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是指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餐后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疼痛和中上腹灼烧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发病率高,而且患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已成为现今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及难点之一[1-3]。FD根据其临床症状,在中医学上将其归为“胃脘痛”“痞满”等范畴[4]。中医药作为FD的药物治疗途径之一,对其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明显改善,而且对于其防治具有缩短病程、降低复发率、毒副作用小、适合长期服用的特点[5]。但是治疗FD的各类成方、自拟方存在用药多样化以及个性化问题,难以掌握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给中医药的用药经验传承带来困难。虽然前期已有研究人员对中医药治疗FD用药规律进行分析,但并未对其分析出的核心药物进行潜在机制研究且搜集的处方年份不全[6-7]。近年来关于中医药治疗FD的报道逐年增多,各医家对FD的辨证分型以肝郁脾虚、肝胃不和最为常见,且肝郁脾虚为FD的主要病机[8-9]。因此,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联合网络药理学的方式,选择FD的重要证型肝郁脾虚为研究对象,分析总结中医药在治疗肝郁脾虚型FD的用药特点及核心药物的潜在作用机制,以期更好地为肝郁脾虚型FD的临床用药以及新药研发提供依据,并从组方用药规律和功效网络构建联合角度阐释“理-法-方-药”一致性的科学性。1资料与方法
1.1数据来源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肝郁脾虚”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文献,检索自建库至年11月30日的文献。
1.2纳入标准
①文献为临床试验研究;②文献需为中药复方治疗肝郁脾虚型FD;③文献中处方完整,中药组成及用药剂量明确;④用药方式为口服。
1.3排除标准
①动物实验类文献;②处方不完整,用药剂量不明确的文献;③重复发表的文献。
1.4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中药的名称、功效以及性味归经参考《中国药典》年版以及“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进行标准化处理。如川楝、川楝子统一为川楝子,云苓、茯苓统一为茯苓,延胡索、元胡统一为延胡索,生半夏、清半夏、姜半夏统一为半夏。
1.5肝郁脾虚型FD用药规律分析
将规范处理好的中药复方输入Excel中,使用IBMSPSSStatistics25、IBMSPSSModeler18以及Gephi进行性味归经、药物使用频次、用量、聚类、关联规则、复杂网络等分析和可视化处理。
1.6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结合“1.5.1”项下频数统计、关联规则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得到核心药物,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ry/8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