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屈菜”这一草药名,最早在明朝的《救荒本草》一书中得以收录,其名声虽在民间流传,却往往被医者所忽视,可谓是“淡淡黄花无人识”。然而,这味看似平凡的草药,实则蕴藏着深厚的药用价值。在民间,它被誉为能“充饥,治痛,止泻”的神奇之草,是人们在困苦生活中寻找的一线生机。自20世纪60年代起,医学家王烈便与白屈菜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怀揣着对草药的热爱与执着,亲自上山采摘,深入研究其生长习性、药用有效部位及应用剂量。为了更准确地掌握白屈菜的药物用量,王烈甚至效法神农氏,亲身试药,以体验其药效。经过无数次的实践与探索,他终于明确了白屈菜的药用价值,并创制出了一系列垂世金方。这一重大发现,在年获得了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奖,使得白屈菜这一味止咳良药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此后,白屈菜被先后载入版和版《中国药典》,成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白屈菜,作为王烈用来止咳的主药,其药用部位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的带花全草。在民间,它还有土黄连、牛金花、八步紧、断肠草、山西瓜等诸多别称。这些别称不仅反映了白屈菜在各地的普及程度,也体现了其在民间医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如今,白屈菜的药用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其在治疗腹痛、疮毒等方面的疗效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这位曾被遗忘的“淡淡黄花”,终于在王烈等医学家的努力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光彩。
王烈医师在年的一次临床实践中,首次将白屈菜应用于治疗一位既腹泻又咳嗽的患儿。令人惊奇的是,尽管患儿的腹泻症状并未立即好转,但咳嗽却率先得到了显著的缓解。这一发现让王烈医师开始深入探索白屈菜在止咳方面的神奇功效。在那个百日咳盛行的年代,白屈菜如同一道希望的曙光,为无数患儿带来了生的希望。它强大的止咳功效,挽救了无数孩子的生命,让家长们看到了康复的希望。王烈医师进一步研究发现,白屈菜不仅可以治疗百日咳,还能广泛应用于支气管炎、哮喘、腹痛、腹泻等多种疾病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白屈菜性味苦辛微温,具有一定的毒性,归肺、脾经。它的功效多样,包括镇咳祛痰、平喘、止痛、利尿解毒等。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白屈菜能够抑制各种平滑肌痉挛,具有镇静、镇痛、催眠的作用,同时还能减慢心率、祛痰、平喘、降低血压,具有抗菌、抗癌、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在临床上,白屈菜适用于各种咳嗽症状的治疗。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白屈菜可能会导致留痰和便干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应与化痰药和通腑药合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王烈医师还提出了多种配伍方案,如与百部合用治疗百日咳,与清半夏合用治疗寒性咳嗽,与瓜蒌合用治疗热性咳嗽,与地龙合用治疗哮喘,与白芍合用治疗腹痛,以及与白术合用治疗腹泻等。例如,在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时,王烈医师采用了白屈菜、挂金灯、黄芩、地龙、枇杷叶、清半夏、侧柏叶等多种药物配伍的方剂,取得了显著的疗效。这一方剂不仅体现了王烈医师对白屈菜药效的深入理解和巧妙运用,也展示了中医药学在治疗复杂疾病时的独特优势和智慧。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