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特性 > 正文 > 正文

我读神农本草经5甘草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5 12:15:57

年1月5日星期日晴气温12-20℃

NO5.甘草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尰[zhǒng],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尰[zhǒng]脚肿)

《名医》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密草,一名蕗(当作蘦)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

案《说文》云:苷,甘草也,蘦,大苦也,苦,大苦苓也;《广雅》云:美草,甘草也,《毛诗》云隰有苓,《传》云,苓,大苦;《尔雅》云:蘦,大苦;郭璞云:今甘草,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黄,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此作甘,省字,蘦,苓通。

(甘草为北方植物,图片来自中国植物图像库)

再穿插《本草纲目》甘草

1.二、八月黄道吉日采根,曝晒,十日成(黄道吉日历书上有,古代人非常讲究采药时机)

2.最佳的甘草以粗大,赤皮断理,看起来坚实结紧,段纹为好,称为粉草

3.炮制:使用甘草,必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尖部服后会使人呕吐,入药时切成三寸,擘作六七片。(擘[bò]分裂)

4.补中用炙甘草,泻火用生甘草

5.甘草可以解百毒,调和七十二种矿石药及一千二百种草药

6.甘草气薄味厚,能升能降,阴中之阳药,调和诸药,热药加入甘草能缓和热性,寒药加入甘草能缓和寒性,寒热药并用时加入甘草,能协调寒热药的偏性

7.腹满呕吐及嗜酒者患病,不能用甘草。服马头、巴豆中毒,甘草入腹即解,效果显著(这里的马头看不懂,不知道古人是什么意思)

叁薄荷010519:20

1〔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故有国老之号。

2〔陶弘景曰〕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乃西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亦可用。

〔苏颂曰〕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色,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采得去芦头及赤皮,阴干用。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

〔李时珍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结角如相思角,作一本生,至熟时角拆,子扁如小豆,极坚,齿啮不破,今人惟以大径寸而结紧断纹者为佳,谓之粉草。其轻虚细小者,皆不及之。

3〔雷斅曰〕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擘作六七片,入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暴干剉细用。一法:每斤用酥七两涂炙,酥尽为度。又法:先炮令内外赤黄用。〔时珍曰〕方书炙甘草皆用长流水蘸湿炙之,至熟刮去赤皮,或用浆水炙熟,未有酥炙、酒蒸者。大抵补中宜炙用,泻火宜生用。

4甘,平,无毒。〔寇宗奭曰〕生则微凉,味不佳;炙则温。〔王好古曰〕气薄味厚,升而浮,阳也。入足太阴厥阴经。〔时珍曰〕通入手足十二经。〔徐之才曰〕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权曰〕忌猪肉。〔时珍曰〕甘草与藻、戟、遂、芫四物相反,而胡洽居士治痰澼,以十枣汤加甘草、大黄,乃是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去病根也。东垣李杲治项下结核,消肿溃坚汤加海藻。丹溪朱震亨治劳瘵,莲心饮用芫花。二方俱有甘草,皆本胡居士之意也。故陶弘景言古方亦有相恶相反者,乃不为害。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5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尰,解毒。久服轻身延年。《本经》

尰音时勇切,肿也。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别录》。

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肾气内伤,令人阴不痿,主妇人血沥腰痛,凡虚而多热者加用之。《甄权》。

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大明》。

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李杲》。

吐肺痿之脓血,消五发之疮疽。《好古》。

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时珍》。

6〔震亨曰〕甘草味甘,大缓诸火,黄中通理,厚德载物之君子也。欲达下焦,须用梢子。

〔杲曰〕甘草气薄味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软,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甘味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也;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又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

〔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敛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然中满、呕吐、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而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与之相反。是亦迂缓不可以救昏昧,而君子尝见嫉于宵人之意欤?

〔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 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又葛洪《肘后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蛊毒药,并是常用之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久与亲狎,乃得其详。凡饮食时,先取炙熟甘草一寸,嚼之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仍以炙甘草三两,生姜四两,水六升,煮二升,日三服。或用都淋藤、黄藤二物,酒煎温常服,则毒随大小溲出。又常带甘草数寸,随身备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物也。三百头牛药,即土常山也。三百两银药,即马兜铃藤也。

1.伤寒心悸脉结代者。甘草二两,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伤寒类要》。

2.伤寒咽痛少阴证。甘草汤主之。用甘草二两蜜水炙,水二升,煮一升半,服五合,日二服。张仲景《伤寒论》。

3.肺热喉痛有痰热者。甘草炒二两,桔梗米泔浸一夜一两,每服五钱,水一钟半,入阿胶半片,煎服。钱乙《直诀》。

4.肺痿多涎肺痿吐涎沫,头眩,小便数而不咳者,肺中冷也,甘草干姜汤温之。甘草炙四两,干姜炮二两,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服。张仲景《金匮要略》。

5.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以甘草三两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调甘草末一钱,服之。《广利方》。

6.初生便闭:甘草、枳壳煨各一钱,水半盏煎服。《全幼心鉴》。

7.小儿遗尿:大甘草头煎汤,夜夜服之。《危氏得效方》

8.小儿尿血:甘草一两二钱,水六合,煎二合,一岁儿一日服尽。姚和众《至宝方》。

9.小儿羸瘦:甘草三两,炙焦为末,蜜丸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金匮玉函》。

10.赤白痢下《崔宣州衍所传方》:用甘草一尺,炙劈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梅师方》:用甘草一两炙,肉豆蔻七个煨剉,以水三升,煎一升,分服。

11.舌肿塞口不治杀人。甘草煎浓汤,热漱频吐。《圣济总录》。

12.太阴口疮:甘草二寸,白矾一粟大,同嚼咽汁。《保命集》。

13.发背痈疽:崔元亮《海上集验方》云:李北海言,此方乃神授,极奇秘。用甘草三大两,生捣筛末,大麦面九两,和匀,取好酥少许入内,下沸水搜如饼状,方圆大于疮一分,热傅肿上,以绸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者脓水自出,未成者肿便内消,仍当吃黄芪粥为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水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露一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去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甚效。苏颂《图经》。

14.诸般痈疽:甘草三两,微炙切,以酒一斗同浸瓶中,用黑铅一片溶成汁,投酒中取出,如此九度。令病者饮酒至醉,寝后即愈也。《经验方》。

15.一切痈疽诸发预期服之,能消肿遂毒,使毒不内攻,功效不可俱述。用大横文粉草二斤捶碎,河水浸一宿,揉取浓汁,再以密绢过,银石器内慢火熬成膏,以瓷罐收之。每服一、二匙,无灰酒或白汤下,曾服丹药者亦解之,或微利无妨,名国老膏。《外科精要方》。

16.痈疽秘塞:生甘草二钱半,井水煎服,能疏导下恶物。《直指方》。

17乳痈初起:炙甘草二钱,新水煎服,仍令人咂之。《直指方》。

18些小痈疖发热时即用粉草节,晒干为末,热酒服一、二钱,连进数服,痛热皆止。《外科精要方》。

19痘疮烦渴: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甘草能通血脉,发疮痘也。《直指方》。

20阴下悬痈生于谷道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数十日后,赤肿如桃李,成脓即破,破则难愈也。用横文甘草一两,四寸截断,以溪涧长流水一碗,河水、井水不用,以文武火慢慢蘸水炙之,自早至午,令水尽为度,劈开视之,中心水润乃止。细剉,用无灰好酒二小碗,煎至一碗,温服,次日再服,便可保无虞。此药不能急消,过二十日,方得消尽。兴化守康朝病已破,众医拱手,服此两剂即合口,乃韶州刘从周方也。李迅《痈疽方》。

20阴头生疮:蜜煎甘草末,频频涂之神效。《千金方》。

21阴下湿痒:甘草煎汤,日洗三五度。《古令录验》

22代指肿痛:甘草煎汤渍之。《千金方》。(爪甲部之急性化脓性感染)

23.冻疮发裂:甘草煎汤洗之。次以黄连、黄柏、黄芩末,入轻粉、麻油调傅。《谈野翁方》。

24.汤火灼疮:甘草煎蜜涂。《李楼奇方》

25牛马肉毒:甘草煮浓汁,饮一二升,或煎酒服,取吐或下。如渴,不可饮水,饮之即死。《千金方》。

26.饮馔中毒未审何物,卒急无药。只煎甘草荠苨汤,入口便活。《金匮玉函方》

27水莨菪毒菜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作吐。以甘草煮汁服之,即解。《金匮玉函妙方》

叁薄荷修改于052420:13

叁薄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tx/49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