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特性 > 正文 > 正文

万能得分点口腔技能第五站病例分析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11/29 18:00:12

口腔颌面部囊性病变

黏液囊肿

01

临床表现

1.症状下唇或舌尖腹侧黄豆粒大小透明样肿物,无痛。受创伤破裂后流出蛋清样、棕黄黏液,不久即复发。反复破损常常使局部呈硬结。

2.检查所见青少年常见,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黏液囊肿一般从绿豆粒到蚕豆粒大小均有,但以黄豆粒大小常见。

02

诊断

1.青少年常见。

2.发生于下唇或舌尖腹侧的黄豆粒大小囊性肿物。

3.囊肿呈淡棕黄色,受创伤破裂后流出蛋清样、棕黄黏液。

4.反复复发。常常使局部呈硬结,其表面黏膜呈白色。

03

治疗原则

治疗可在抽尽囊液后注入2%碘酊0.2~0.5ml,也可注射20%氯化钠或电灼。常用者仍为手术切除。

舌下腺囊肿

01

临床表现

1.症状位于一侧舌下区透明肿物,有时可扩展至对侧,较大囊肿可将舌抬起影响进食、发音。无疼痛。囊肿因创伤而破溃,可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唾液,囊肿暂时缩小以至消失,但不久即复发。

2.检查所见

(1)最常见于青少年,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故呈浅紫蓝色肿物,扪之柔软有波动感,似蛤蟆气囊,故亦称“蛤蟆肿”。

(2)囊肿常位于一侧舌下区,有时可扩展至对侧,较大囊肿可将舌抬起。

(3)舌下腺囊肿因创伤而破溃,可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唾液,囊肿暂时缩小以至消失,但不久即复发。

(4)有些病例舌下区正常而下颌下区有囊肿表现,称为潜突型舌下腺囊肿,易误诊为下颌下腺囊肿。

02

诊断

1.常见于青少年。

2.囊肿常位于一侧舌下区,呈浅紫蓝色肿物,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3.破溃可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唾液。

4.反复复发。

5.部分病例舌下区正常而下颌下区有囊肿表现,穿刺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唾液。

03

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

3.一般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部分囊肿体积增大时可以将舌推向后上方,使舌体抬高,影响语言,甚至发生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

4.呈圆形,囊膜表面的黏膜或皮肤光滑,囊肿与周围组织、皮肤或黏膜均无粘连,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

5.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04

治疗原则

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没有必要摘除囊壁。如舌下腺囊肿潜突入下颌下区者,仅将舌下腺全部切除,吸尽囊腔内的涎液,加压包扎即可。

皮脂腺囊肿

01

临床表现

1.症状面部有豆至小柑橘样大小肿物,向皮肤表面突出。生长缓慢,呈圆形,质地软,无压痛,可以活动。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

2.检查所见

(1)常见于面部,小的如豆,大则可至小柑橘样。

(2)囊肿位于皮内,并向皮肤表面突出。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

(3)皮脂腺囊肿发生缓慢,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质地软,无压痛,可以活动。

(4)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

02

诊断

1.发生于面部肿物,大小如豆至小柑橘。

2.生长缓慢,呈圆形,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质地软,无压痛,可以活动。

3.囊壁与皮肤紧密粘连,中央可有一小色素点。

4.一般无自觉症状,如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化脓

03

鉴别诊断

表皮样囊肿

04

治疗原则

1.在局麻下手术切除。沿颜面部皮纹方向做梭形切口,应切除包括与囊壁粘连的皮肤,切开皮肤后锐分离囊壁,将囊肿全部摘除,然后缝合。

2.如囊肿并发感染时,应切开排出脓液和豆渣样物质,并用中药(七三丹或八二丹)或苯酚等腐蚀剂烧灼囊腔,囊壁腐蚀脱落后多可愈合。

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01

临床表现

1.症状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生长缓慢,呈圆形。

2.检查所见

(1)皮样或表皮样囊肿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

(3)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生长缓慢,呈圆形。

(4)皮样囊肿常位于黏膜或皮下较深的部位或口底诸肌之间。囊膜表面的黏膜或皮肤光滑,囊肿与周围组织、皮肤或黏膜均无粘连,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

(5)皮样囊肿的诊断除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外,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有时大体标本可见毛发。在镜下可见有脱落的上皮细胞、毛囊和皮脂腺等结构。

02

诊断

1.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皮样囊肿好发于口底、颏下,表皮样囊肿好发于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

3.一般无自觉症状,生长缓慢,部分囊肿体积增大时可以将舌推向后上方,使舌体抬高,影响发音,甚至发生吞咽和呼吸功能障碍。

4.呈圆形,囊膜表面的黏膜或皮肤光滑,囊肿与周围组织、皮肤或黏膜均无粘连,触诊时囊肿坚韧而有弹性,似面团样。

5.穿刺检查可抽出乳白色豆渣样分泌物。

03

鉴别诊断

舌下腺囊肿

1.常见于青少年。

2.囊肿常位于一侧舌下区,呈浅紫蓝色肿物,扪之柔软有波动感。

3.破溃可流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唾液。

4.反复复发。

5.部分病例舌下区正常而下颌下区有囊肿表现,穿刺为黏稠而略带黄色、蛋清样唾液。

04

治疗原则

1.手术摘除。

2.因囊壁较厚,故可用手指或钝器分离囊肿,完整摘除;

3.如囊肿位下颌舌骨肌以下,则应在颏下部皮肤上作切口。囊肿摘除后,分层缝合创口。

4.颜面部表皮样囊肿,应沿皮纹在囊肿皮肤上作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显露囊壁,然后将囊肿与周围组织分离,完整摘除,分层缝合。

甲状舌管囊肿

01

临床表现

1.症状

囊肿生长缓慢,呈圆形,临床上常见者多如胡桃大,位于颈正中部位,有时微偏一侧。

2.检查所见

(1)甲状舌管囊肿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

(2)囊肿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

(3)囊肿呈圆形,临床上常见者多如胡桃大,位于颈正中部位,有时微偏一侧。

(4)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5)位于舌骨以下的囊肿,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能扪及坚韧的索条与舌骨体粘连,故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

(6)若囊肿发生于舌盲孔下面或前后部,可使舌根部肿胀,发生吞咽、语言及呼吸功能障碍。

(7)囊肿可以经过舌盲孔与口腔相通而继发感染。囊肿感染自行破溃,或误诊脓肿作切开引流,则形成甲状舌管瘘。亦可见出生后即存在的原发瘘。

(8)甲状舌管瘘如长期不治,还可以发生癌变。

(9)甲状舌管囊肿的诊断可根据其部位和随吞咽运动等而作出。

(10)有时穿刺检查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

稠性液体。

02

诊断

1.多见于1~10岁的儿童,亦可见于成年人。

2.囊肿位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为最常见,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

3.生长缓慢,患者多无自觉症状。若囊肿发生于舌盲孔下面或前后部,可使舌根部肿胀,发生吞咽、语言及呼吸功能障碍。

4.呈圆形,临床上常见者多如胡桃大,质软,周界清楚,与表面皮肤及周围组织无粘连。

5.穿刺检查可抽出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稠性液体。

6.囊肿感染自行破溃,或误诊脓肿作切开引流,则形成甲状舌管瘘。

03

鉴别诊断

舌异位甲状腺

1.舌异位甲状腺可简称舌甲状腺。

2.舌甲状腺常位于舌根部或舌盲孔的咽部,呈瘤状突起,表面紫蓝色,质地柔软,周围界限清楚。

3.患者常有语言不清,呈典型的“含橄榄”语音;较大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和不同程度的入睡后呼吸困难等咽喉梗阻症状。

04

治疗原则

1.手术切除囊肿或瘘管,而且应彻底,否则容易复发。

2.手术的关键是,除囊肿或瘘管外一般应将舌骨中份一并切除。

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

包括牙源性囊肿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1.牙源性囊肿发生于颌骨内而与成牙组织或牙有关。根据其来源不同分为以下几种:

(1)根尖周囊肿(根端囊肿):根尖周囊肿是由于根尖周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

(2)始基囊肿:始基囊肿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含牙囊肿又称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也有来自多个牙胚(含多个牙)者。

2.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不属于颌骨囊肿,而是牙源性肿瘤的一种。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

01

临床表现

1.症状

(1)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

(2)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3)当下颌囊性病变发展过大,骨质损坏过多时,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

(4)上颌骨的囊性病变可侵入鼻腔及上颌窦,将眶下缘上推,而使眼球受到压迫,影响视力,甚或产生复视。

(5)如邻近牙受压,根尖周骨质吸收,可使牙发生移位、松动与倾斜。

(6)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患者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等。

2.检查所见

(1)颌骨牙源性囊性病变多发生于青壮年。

(2)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

(3)根尖周囊肿(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

(4)始基囊肿、角化囊性瘤则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

(5)含牙囊肿除下颌第三磨牙区外,上颌尖牙区也是好发部位。

(6)牙源性颌骨囊性病变较大时,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7)如果囊性病变发展到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并发出所谓折羊皮纸样脆裂声。

(8)最后,此层极薄的骨板也被吸收时,则可发生波动感。

(9)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

(10)始基、含牙及角化囊性瘤则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

(11)如因拔牙、损伤使囊壁破裂时,可以见到囊内有草黄色或草绿色液体流出。

(12)如为角化囊性瘤,则可见似皮脂样物质。

(13)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体征。

02

诊断

1.颌骨牙源性囊肿多发生于青壮年。

2.可发生于颌骨任何部位。根端囊肿多发生于前牙。

3.始基囊肿、角化囊性瘤则好发于下颌第三磨牙区及下颌支部。

4.含牙囊肿除下颌第三磨牙区外,上颌尖牙区也是好发部位。

5.牙源性颌骨囊肿生长缓慢,初期无自觉症状。若继续生长,骨质逐渐向周围膨胀,则形成面部畸形。

6.如果囊肿发展到更大时,表面骨质变为极薄之骨板,扪诊时可有乒乓球样的感觉,并发出所谓折羊皮纸样脆裂声,最后,此层极薄的骨板也被吸收时,则可发生波动感。

7.根端囊肿可在口腔内发现深龋、残根或死髓牙。始基、含牙及角化囊肿则可伴先天缺牙或有多余牙。如因拔牙、损伤使囊肿破裂时,可以见到囊内有草黄色或草绿色液体流出,如为角化囊性瘤,则可见似皮脂样物质。

8.穿刺可得草黄色囊液,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胆固醇晶体,角化囊肿大多可见黄、白色角蛋白样(皮脂样)物质混杂其中。

9.囊肿如有继发感染,则出现炎症现象,患者感觉胀痛、发热、全身不适等。

10.X线检查显示为一清晰圆形或卵圆形的透明阴影,边缘整齐,周围常呈现一明显白色骨质反应线,但角化囊性瘤中有时边缘可不整。

03

鉴别诊断

成釉细胞瘤多发生于青壮年。以下颌骨体及下颌骨角部为常见。

04

治疗原则

1.应采用外科手术摘除。

2.如伴有感染须先用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炎症后再行手术治疗。

3.位于囊腔内的牙,应进行活力测试,如已无活力,术前要进行根管治疗。

4.角化囊性瘤容易复发,也可发生恶变,因此,手术刮除要求更彻底。

如需获取更多技能考试干货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tx/88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