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主治 > 正文 > 正文

千里古锹寨地祥bull古老祥和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4/7 19:35:00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最好 http://m.39.net/pf/a_4323018.html

地祥苗寨位于靖州县平茶镇西部,东临本镇的平茶村,南连铁炉、沙坝村,北邻江边苗寨,西接黎平县高屯镇丘团村,距靖州县城53公里。以前曾有高姓人家在这里居住过,高家山、高家庄、高寨等地名犹存。地祥是上锹的古老苗寨之一,现在有井冲、弯里、高家庄、谭家、窑瓦寨、井向、深冲、寨留、羊冲九个自然团,共户、人。现有石、吴、龙、李、张、姚、谭、王等姓氏,其中龙姓人口最多,占全寨总人口的五分之三。

据江边豹洞与地祥交界处的芦笙堂款场碑文记载,清顺治六年()石姓先祖入住地祥,后有吴、龙两姓入住。石姓和吴姓结为异姓兄弟,不通婚,石、吴两姓只和龙姓通婚,此俗延续至今。李、张、姚、谭、王等姓氏是后来迁入的。

△寨景(龙本亮/摄)

地祥苗寨地理位置和行政管辖非常特殊。历史上地祥的谭姓人家属于锦平县管辖,据《靖州县志》(版)记载,年,谭姓人家才随平察(年更名平茶)乡划归靖县管辖。谭姓人家(平察迁入的熟苗)与锹里生苗交错杂居,和谐相处,并学会了苗话,用苗话与其他姓氏民众交流。以前,地祥相当闭塞,交通极为不便,仅有一条崎岖不平的山路通往山外的平察乡。20世纪70年代,平察公社号召各大队自力更生、互帮互助修建公路,地祥公路也是全公社民众一起奋斗了三年才修通的,年对公路进行硬化,使地祥苗寨的交通状况明显改善。

悠悠玉华山

玉华山是地祥苗寨的一座名山,地处地祥、铁炉、黎平丘团交界处。山势雄伟,森林茂密,山上产独角莲、八角莲、天麻、灵芝、牛尾巴、钩藤等名贵中药材,有野猪、野羊、野兔、野鸡等野生动物。山间泉水叮咚,小溪潺潺流淌,水质优良,清甜可口,年经国家有关部门论证为优质天然矿泉水。年,外地商家在铁炉村原小学开办玉华山矿泉水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畅销省内外。

玉华山曾有一座古庙,修建于清光绪年间。内设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法堂、藏经楼等楼堂厅殿,还有十来个宝塔,规模仅次于靖州飞山大庙。可惜的是,这一文物古迹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一把大火烧得一干二净。

△宴客(龙本亮/摄)

玉华山的山名源于一段神奇的故事。从前,深冲苗寨有一位爱好养画眉鸟的石玉华老人,经常一个人到山上抓鸟来喂养。有一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他独自一人来到这座高山中抓鸟。老人看见一只非常漂亮的花画眉鸟,喜上眉梢,心想今天要发财了。老人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悬崖峭壁之上,他东追西赶,画眉鸟左躲右闪,把他带进一个宽敞的大坪子。老人不慌不忙地装好鸟网,高高兴兴地等待着鸟儿前来自投罗网。这时,天空突然乌云密布,漆黑如墨。一会儿,狂风大作,大雨倾盆,一道闪电划破长空。老人看见大坪中一口银光闪闪的石棺材打开了,并从下面小溪的深潭里飞上来一块黑乎乎的东西。老人想,那可能是棺材盖子,不敢仔细瞧看,顿时不知所措,无所适从。这位略懂道法的老人意识到,老天爷将要惩罚他了,今天有可能要被活埋在这里。老人急中生智,马上跪地求天,恳求上天宽恕,说愿意在这里行善积德,建造一座庙宇,造福众生。说来奇怪,话音刚落,隆隆的雷声马上停止了,呼呼的狂风顿时不刮了,哗哗的大雨立即止住了。雨过天晴,阳光格外灿烂,那棺材盖子也掉回小溪的深潭里。老人转危为安,心里无比高兴。后来,石玉华老人履行自己的诺言,到民间筹集资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山上建起了大庙。人们为纪念他,将这座山命名为“玉华山”。

神秘母猪岩

母猪岩位于地祥深冲苗寨屋后的山岭上。后山岭像一只大仙鹅,仙鹅的前面有几个小土包,像几个仙鹅蛋,恰似仙鹅在抱蛋,因此后山被称为“仙鹅抱蛋”。“仙鹅抱蛋”前面的山岭上有一块大岩石,像一头母猪安详地躺在那里,身边有七颗小岩石,像七头仔猪,大母猪守护着小仔猪,它们好像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躺下休息的样子,故称“母猪岩”。可惜这一景观在“文革”时被破坏,现在“母猪”身边仅剩下两头“仔猪”,至今保持完好。母猪岩的传说,讲的是当时天下诸侯称霸,连年发生战争,民不聊生。高家庄一个名叫石定国的老人,为了保护团寨苗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受外来侵略,想在地祥寨外修建边墙阻挡外敌入侵。修建边墙,需要许许多多的石头,工程浩大。哪来这么多的石头,怎么办?他冥思苦想,每每彻夜难眠。有一天晚上,他刚躺下不久就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白胡子老头叫他去山上赶石头来修建边墙,还教他赶石头的办法。聪明的他一学就会。一天,他到高屯丘团猴子尾一带去赶石头,破坏了沿路的庄稼。当地人仔细观察,发现是石定国赶一群岩石造成的。于是他们想出办法,在这条山路上倒满狗血。当石定国赶着石头经过滴有狗血的路上时,那些岩石都不走了,停滞在山道上,形成了如今的母猪岩。由于赶不来岩石,就修不成边墙。石定国老人也就实现不了自己保卫家园的愿望。从此,他寝食不安,不久便积忧成疾抑郁而终。后来地祥、江边、丘团等周边团寨的民众不忘石定国老人护寨之举,把母猪岩当神来敬奉。哪家有孩子生病了,只要到那里祭拜它为干娘,讨点饭吃病就好了。若是天气干旱,人们抬着猪,拿着酒到这里祭祀求雨,天果真就会下起雨来。母猪岩有求必应之事,在民间慢慢流传开来,先后有湖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份很多人士远道而来祭拜母猪岩,祈求保佑。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文革”期间才终止。

古老芦笙场

古芦笙场位于地祥村与江边村交界之处的豹洞款场外边,占地面积平方米,中间是一块平方米大的草坪,四面是阶梯式的观赏台,周围树木郁郁葱葱,景色十分秀丽。芦笙场修建于清嘉庆三年(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故停用。

△娶亲(龙本亮/摄)

以前,每逢七月十五日是苗家男女老少穿着盛装赶芦笙场的节日。嫁出去的姑姑、姐妹穿戴一新回娘家观看踩芦笙,苗家少男少女及嫁到本寨的年轻媳妇穿金戴银参加踩芦笙。踩芦笙时一个自然团组织一个小队,每队有一个小伙子举旗在前,随后的是手持小竹竿的小男孩,然后是头戴斗笠吹着芦笙的年轻汉子,最后才是手持花帕、右手拿折扇的小女孩、大姑娘和媳妇们。他们围成一圈又一圈,踏着芦笙乐曲的节奏,轻盈地摆动着身体绕圈而舞,先上三步退两步,再上快三步慢三步,然后重复进行。这时的芦笙场里,人山人海,极其热闹。

歌鼟弘扬人

石向德出生于清雍正年间,是地祥高家山人。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当时锹里36名秀才之一。锹里还没有学堂之前,苗民们没人识字,生产生活中记事以各种符号或实物代替,学习苗族歌鼟是老的教,少的学,用心记。苗族歌鼟与苗族风俗活动密切相关,几乎覆盖到苗家的全部生活细节,它没有器乐伴奏,也没有舞蹈助兴,只有单纯的人声音乐。石向德为了发扬民族文化,他把苗族歌鼟搜集、整理成册,分成茶歌、酒歌、山歌、担水歌、敬烟歌等不同的类别。经过搜集、整理,一卷一卷的苗歌手抄本展示在苗民面前。有了石向德编集的歌本,锹里苗民学歌更方便,有力地推动了苗歌的传唱。如果哪个寨上来了客人,或逢婚嫁、三朝酒、祝寿、满周岁、竖屋等各类喜庆活动,主人与客人对歌热闹非凡,几乎整个寨子都成了歌的海洋。如今锹里民间流传的一首歌“前头开科石向德,后头开科万才郎,有缘的人开坛酒,莫缘的人白望良”,足以证明石向德为苗族歌鼟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期编辑:陈俊名

投稿邮箱:jzxww

.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zz/6273.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