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之功。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等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着名诗人王维的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还反映了古代重阳插吴茱萸这一民间习俗。
关于吴茱萸,民间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春秋战国时代,吴茱萸原生长在吴国,称为吴萸。有一年,吴国将吴萸作为贡品进献给楚国,楚王见了大为不悦,不听吴臣解释,将其赶了出去。幸亏楚国有位精通医道的朱大夫追去留下了吴萸,并种在自家的院子里。一日,楚王受寒而旧病复发,胃疼难忍,诸药无效。此时,朱大夫将吴萸煎汤治好了楚王的病。当楚王得知此事后,立即派人前往吴国道歉,并号召楚国广为种植吴萸。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朱大夫的功劳,楚王把吴萸更名为吴茱萸。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含有吴茱萸碱、吴茱萸内脂醇、脂肪酸等化学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及多种皮肤真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并能驱除胃气和抑制肠内异常发酵,还具有较好的镇痛作。
禁忌: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
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
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
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
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
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于犯肠胃者不宜用;
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