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
茜草(茹芦、染绛草、血见愁、过山龙、茅、地血、染绯草、风车草、牛蔓)
茜草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全国各地区均产。主产于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坡、路旁、沟边、田边、灌丛及林缘。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强,以肥沃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苦,性寒,入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祛瘀,通经止痛。临床用名有茜草、酒茜草、茜草炭。
茜草:东门之墠茹藘在阪
《神农本草经》:兰茹(《御览》作闾,是)味辛,寒。主蚀恶肉,败创,死肌,杀疥虫,排脓恶血,除大风热气,善忘不乐。生川谷。
《吴普》曰:闾茹一名离楼,一名屈居,神农辛,岐伯酸咸有毒,李氏大寒,二月采,叶员黄,高四五尺,叶四四相当,四月华黄,五月实黑,根黄有汁,亦同黄,三月五月采根,黑头者良(《御览》)。
《名医》曰:一名屈据,一名离娄,生代郡,五月采,阴干。
案《广雅》云:屈居,芦茹也。《范子计然》云:闾茹出武都,黄色者善。
本经三家合注编者:
现今各类中药学教材、中药临床应用书籍中,均未见述及此药。张隐庵在中品茜草根下说:“芦茹当作茹芦,即茜草也。《本经》下品中有芦茹。李时珍引《素问》乌贼骨芦茹方,注解云:《素问》茹,当作茹芦,而芦与茹,音同字异也。
愚谓:乌贼骨方,当是茜草之茹芦,非下品之芦茹也。恐后人疑而未决,故表正之。
茜根
味苦寒。主寒湿,风痹,黄疽,补中。生川谷。
《名医》曰:可以染绛,一名地血,一名茹虑,一名茅搜,一名茜,生乔山,二月三月,采根,暴干。
案《说文》云:茜,茅搜也,搜,茅搜,茹藘,人血所生,可以染绛,从草从鬼;《广雅》云:地血,茹藘,茜也;《尔雅》云:茹藘茅鬼;郭璞云:今茜也,可以染绛;《毛诗》云:茹藘在阪;《传》云:茹藘,茅搜也;陆玑云:一名地血,齐人谓之茜,徐州人谓之牛蔓,徐广注《史记》云:茜一名红蓝,其花染绘,赤黄也,按《名医》别出红蓝条,非。
《药性论》:味甘。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用之。
《开宝本草》:味苦,寒,无毒。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踒跌,蛊毒。
《本草发挥》:洁古云:味苦寒,阴中之阳。去诸死血。
《汤液本草》:茜根
内容:味苦,阴中微阳。
《珍》云∶去诸死血。
《药性论》云∶主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
《日华子》云∶止鼻洪,月经不止。
《滇南本草》:味苦,性寒。止吐血,行血,破瘀血,走经络,止筋骨疼痛。
茜草,此草生,始山,今处处有之。叶似枣叶,三五对生,头尖下阔,近根部色紫,可以染绛。气味苦,性寒,无毒。滇中尤佳。主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止血、内崩下血、膀胱不足、跌、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又苗根主痹及热中伤跌折。治六极伤,吐血,泻血。止鼻洪尿血、产后血晕、月经不止、带下、扑损瘀血、泄精、阳痿、疮痒,排脓。酒煎服。
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采叶塞鼻。可止鼻血衄。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疗中多蛊毒,吐下血如烂肝;治跌久损伤,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女人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凡诸血证,并建奇功。除乳结为痈,理体黄成疸。
《本草纲目》:茜根,赤色而气温,味微酸而带成。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入肝而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药也,专于行血活血。俗方治女子经水不通,以一两煎酒服之,一日即通,甚效。
通经脉,治骨节风痛,活血行血。
《药鉴》:气寒,味苦,无毒,阴中微阳也。疗中多蛊毒,治跌扑损伤。吐下血如烂肝,凝积血成瘀块,虚热崩漏不止,劳伤吐衄时来,室女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治之皆愈。大都皆血家药也,故血滞者能行之,血死者能活之。痘家红紫干枯者,用之于活血药中甚妙。外症疮疖痈肿者,用之于排脓药中立效。其曰除乳结为痈者何?盖乳者,血之所为也,用此剂以行之,则血行而痈自散矣。
《本草经疏》:茜根禀土与水之气,而兼得天令少阳之气以生。《本经》味苦寒。甄权云甘。洁古微酸,咸温无毒。盖尽之矣。入足厥阴、手足少阴,行血凉血之要药也。非苦不足以泄热,非甘不足以和血,非咸不足以入血软坚,非温少阳之气不足以通行。故主痹及疸。疸有五,此其为治,盖指蓄血发黄,而不专于湿热者也。痹者血病,行血软坚则痹自愈。甘能益血而补中,病去血和,补中可知。苦寒能下泄热气,故止内崩及下血,除热故益膀胱,踒跌则血瘀,血行则踒跌自安。凉无病之血,行已伤之血,故治蛊毒。《药性论》味甘,主六极,伤心肺吐血泻血。日华子:味酸,止鼻洪,带下,产后血晕,乳结,月经不止,肠风痔瘘,排脓治疮疖,泄精尿血,扑损瘀血,皆取其凉血行血,苦寒泄热之功耳。
简误:病人虽见血证,若加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乘雅》:(本经中品)
苦寒,无毒。
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
曰∶出乔山山谷,今圃人作畦种莳矣。《史记》云∶千亩卮、茜,其人与千户侯等,言其利溥浓也。季冬生苗,蔓延数丈。方茎中空,外有细刺,数寸作节。每节五叶,似枣叶,头尖下阔,七月开花,结实如小椒,中有细子。修事,用铜刀于槐砧上锉细,日干,勿犯铅铁器,勿用赤柳草根,形状相似,只是味酸涩。误服令人患内瘴,速服甘草水,其毒即散。畏鼠粘,汁制雄黄。
曰∶茜即,《毛诗》所谓茹芦,蜀本所谓染绯草也。肝主色,茜色胜,当入肝;心主赤,茜色赤,当入心。具春升夏出之机,故主补中。俾通寒湿风痹,及色变于色,而致疸黄也。周官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荷之与茜也。而茜功最胜,故别录用治蛊毒耳。一名地血,一名茅搜。能入阴分,止内崩吐衄。一名风车草,一名过山龙。先人云∶风龙肝属,血乃所藏,西金青木,为用是臧。
《本草易读》:苦,酸,无毒。补中益气,祛寒除湿。解黄胆而通经,止风痹而活血。吐衄崩中,便血诸血诸伤。
生乔山川谷。二八月采根。今圃人亦作畦种莳。苗蔓生,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大,中有细子。
《本草崇原》:气味苦寒,无毒。主治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别录》云∶治蛊毒,久服益精气,轻身。
(茜草《诗》名茹藘,《别录》名地血,一名染绯草,又名过山龙,一名西天王草,又名风车草。始出乔山山谷及山阴谷中,东间诸处虽有而少,不如西间之多,故字从西。十二月生苗,蔓延数尺,方茎中空有筋,外有细刺,数寸一节,每节五叶,七八月开花,结实如小椒,中有细黑子,其根赤色。《周礼》庶氏掌除蛊毒,以嘉草攻之,嘉草者,襄荷与茜也。主蛊为最,故《别录》用治蛊毒。
茜草发于季冬,根赤子黑,气味苦寒,禀少阴水火之气化。方茎五叶,外有细刺,又禀阳明金土之气化。主治寒湿风痹者,禀少阴火气而散寒,阳明燥气而除湿,阳明金气而制风也。得少阴之水化,故清黄疸。《周礼》主除蛊毒,故补中,中土调和,则蛊毒自无矣。《素问》治气竭肝伤,血枯经闭,故久服益精气,轻身。
《素问·腹中论》岐伯曰∶病名血枯者,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帝曰∶治以何术?岐伯曰∶以四乌鲗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藘茹当作茹藘,即茜草也。《本经》下品中有?茹。李时珍引《素问》乌鲗骨藘茹方注解云∶《素问》?茹,当作茹藘,而与,?音同字异也。愚谓∶乌鲗骨方,当是茜草之茹藘,非下品之?茹也。恐后人疑而未决,故表正之。
《本草新编》:茜草,味苦,气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胃、脾二经。止下血崩漏,治跌折损伤,散瘀血。
女子经滞不行,妇人产后血晕,体黄成疸,皆能治之。但止行血而不补血,宜同补气之药以行血,不宜同补血之药以散气。至于各书言其能补虚热,且治劳伤后,虚语耳,吾未见其功也。
或问茜草色红,何以止血?夫茜草本行血之药,行血而反能止血者,引血之归经耳。当血之逆行也,少拂其性,而其势更逆。茜草之色与血色相同,入之血中,与血相合而同行,遂能引之归经,而相忘其非类,此治法之功也。但既引入于各经,即当以补阴之药继之,则血安而不再沸。否则,血症未尝有不再发者也。
《景岳全书》:亦名过山龙。味苦甘,气微寒。阴中微阳,血中要药。其味苦,故能行滞血;其性凉,故能止动血。治劳伤吐衄时来,除虚热漏崩不止,亦通经滞,又疗乳痈,散跌扑血凝瘀聚,解蛊毒败血烂肝,凡诸血热血瘀,并建奇功。若女人经血不通,以一两酒煎服之,一日即通,甚效。若气虚不摄血,及脾寒者勿用。
《本草备要》: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治风痹、黄疸,疸有五,黄疸、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湿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用四物知柏壮其水,参术培其气,随证而加利湿清热药。崩运扑损,痔瘘疮疖。血少者忌用。
根可染绛,忌铁。
《本经逢原》:茜根色赤而性温,味苦而带辛,色赤入营,性温行滞,味辛入肝,手、足厥阴血分药也。
《本经》又以治寒湿风痹黄疸者,是湿热之邪,痹着营分,用以清理邪湿,则脾胃健运,寒湿风痹,无所留着,而黄疸自除矣。其治女子经水不通甚效,详《素问》四乌鰂一茹丸,治妇人脱血血枯,《千金翼》治内崩下血,皆取以散经中瘀积也。病人虽见血证,若泄泻饮食不进者勿服。
《本草从新》:通、行血。
色赤入营。气温行滞。味酸走肝。而咸走血。(本经苦寒。)入厥阴血分。(心包、肝。)能行血止血。(能行故能止、消瘀通经、又能止吐崩尿血。)消瘀通经。(酒煎一两、通经甚效。)治风痹黄胆。(疸有五、黄胆、谷疸、酒疸、黄汗疸、女劳疸、此盖蓄血发黄、不专于湿热者也、女劳疸必属肾虚、亦不可以湿热例治、当以地黄、萸肉、山药壮其水、人参培其气、兼阳虚者、姜附肉桂、亦所必用、再随证而加利湿药。)崩晕扑损。痔疮疖。无瘀滞者忌投。一名茹芦。一名血见愁。根可染绛。忌铁。
《得配本草》:畏鼠姑。制雄黄。
苦,凉。入足厥阴经血分。行血通经。除霉毒,疗乳痈。
配黑豆、炙甘草煮,治血渴;配石榴皮,治脱肛。佐乌梅、生地,治鼻衄不止;佐阿胶;侧柏,疗妇人败血。
勿犯铅铁器。酒炒,行血;童便炒,止血。血虚吐衄,泄泻不食,二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入心包、肝,行血。
茜草专入心包、肝。味酸咸寒,色赤。功用略有似于紫草,但紫草则止入肝凉血,使血自为通活,此则能入肝与心包,使血必为走泄也。故凡经闭、风痹、黄疸,疸有黄疸、谷疸、酒疸、黄汗、女劳疸。皆有寒湿、热湿之别,此则专就蓄血以论。大抵寒湿宜用茵陈、附子、茵陈四逆;热湿宜用栀子、大黄;血瘀宜用桃仁承气之类。因于瘀血内阻者,服之固能使瘀下行;如值吐崩尿血,因于血滞而见艰涩不快者,服之更能逐涩血止。总皆除瘀去血之品与于紫草血热则凉之意,貌同实异,不可混也。但血虚发热者忌用。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苦、寒,无毒。主寒湿风痹,黄胆,补中。
陈修园曰:气味苦寒者,得少阴之气化也。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而此能入手足少阴,俾上下交通而旋转,则痹自愈矣;上下交通,则中土自和,斯有补中之效矣;中土和,则湿热之气自化,而黄疸自愈矣。
又《素问》以芦茹一两、乌鲗骨四两,丸以雀卵,饮以鲍鱼汁,治气竭肝伤,脱血,血枯,经闭,丈夫阴瘘精伤,名虫四乌贼骨一芦茹丸。芦如,即茜草也,亦取其入少阴以生血,补中宫以统血,汁可染绛,以血而能行血与欤。后人以此三味,入乌骨白丝毛鸡腹内,以陈酒童便煮烂,烘干为丸,以百劳水下五、七十丸,治妇人倒经,血溢于上;男子咳嗽吐血,左手关脉弦,背上畏寒,有瘀血者。
《本经疏证》: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为寒湿风痹补中者也,茵陈五苓散,小建中汤,小半夏汤,为黄疸补中者也,奈何茜根亦能为寒湿风痹黄疸补中?夫惟入必有踪,守必有界,使寒湿风外据,气遂应之而成痹,湿热内蕴,又招外邪而为疸,枢机悉在气化,患害不出筋骨,则欲为之补中,诚无逾于诸方矣。孰知能为痹者,岂但筋骨,凡肤腠肌肉血脉,皆能致之,即如血脉有壅,营气遂痹,而不与卫谐,卫失营欢,捍御弛纵,如是外有寒湿风,则得而乘之,内有湿热,则不得而驱之,此其所谓补中,固宜有异于气化为之者,而必以茜根之色赤茎空者,为行其壅而通血脉矣。虽然,此其功在行壅,则谓能通血者有之,而别录偏以之止血,主内内崩下血,何耶?夫脉络结涩,则血不四周,血不能四周,则不为内崩下血,且将何往通其脉络,正以使血不内崩,此最浅近易明者也,特验证之法,主治之所以然,尚宜明晰体宽耳。茜以十二月生苗,二月三月采根,七月八月开花结实,是取其气方行于茎时也,其根紫赤,其茎缘物中空,不似血之行于脉乎?茎上有刺,不似脉之有络乎,数寸一节,每节五叶,不似脉之有穴有会乎?叶糙涩而不光,不似血之结涩乎,能使血行于脉,且偏使结涩干涸之所自通,停顿会聚之所不滞,是主治之所以然也。若验证之方,则别录固已言之矣,曰踒跌是也,盖络脉不泽,则机关必有弛处,行动之时,遂善跌矣。然则膀胱不足何也?血气形志篇曰,太阳常多血少气,夫足太阳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其用重在气也,而其经支别之多,穴会之多,甲于十二经,幸其灌输相通,呼吸相济,犹足以自立,而血且结涩焉,尚能为有馀哉。
《本草便读》:质禀咸温。入肝破血。味兼辛苦。行滞通经。(茜草。辛苦咸温。色赤性燥。入心肝血分。长于破血行血。本经称其治黄瘅。别录言其治蛊毒。无不皆因瘀血而成。故又一名血见愁。即此义也。)
《本草撮要》:味苦。入手足厥阴经。功专通经脉。疗霉毒。得生地乌髭发。得阿胶、侧柏疗妇人败血。无瘀滞者忌投。一名茹。一名血见愁。根可染绛。忌铁。
《本草分经》:酸、咸,温。入心包、肝。行血通滞,无瘀者慎用。
《本草择要纲目》:茜根
苦寒无毒。阴中之阴也。
色赤而气温。味微酸而带咸。色赤入荣。气温行滞。味酸入肝。咸走血。手足厥阴血分之对剂也。故专于行血活血。治女子经水不通。可为主药。
《玉楸药解》:味苦,微寒,入足厥阴肝经,通经脉瘀塞,止营血流溢。
茜草亦行瘀血,敛新血,吐衄、崩漏、跌打、损伤、痔瘘、疮疖俱治。
即染红茜草根。
《饮片新参》:
形色:色紫红。
性味:微香苦温。
功能:行瘀止吐衄,通经疗伤,散风痹。
分量:一钱半至三钱。
用法:生用,或炒炭。
禁忌:风寒外感者忌用。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乔山川谷。二月、三月采根,曝干。
此则今染绛茜草也。东间诸处乃有而少,不如西多。今世道经方不甚服用。此当以其为治少而丰贱故也。《诗》云:茹藘在岅者是。
《中药大辞典》
为茜草科植物茜草的根和根茎。春、秋季采挖,除去泥沙,晒干。
生于山坡岩石旁或沟边草丛中。主产安微、河北、陕西、河南、山东。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赤柳草根,真似茜根,只是味酸、涩,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患内障眼,速服甘草水解之,即毒气散。
凡使茜根,用铜刀于槐砧上剉,日干。勿犯铁并铅。
1.茜草具有止血作用。对凝血活酶生成、凝血酶生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凝血阶段均有促进作用。
2.茜草粗提物具有升高白细胞作用。
3.茜草中环六肽类成分及甲醇提取物有抗癌作用。
4.茜草提取物对人工心肌梗死模型有降低ST段、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的作用。
5.茜草煎剂和水醇提取液有祛痰镇咳作用。
6.茜草有抗菌作用。
7.茜草制剂能防止实验性肾和膀胱结石的形成,尤其对碳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茜草可增强子宫收缩。茜草素能抑制大鼠皮肤结缔组织的通透性,有与芦丁相似的抗炎抑菌作用。
(整理/程紫临)
(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点击查看药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