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由中国医院神经外科赵英杰博士带来的随笔:学习罗世琪教授的文章有感,欢迎阅读、分享!
过期杂志,是沉睡的金矿。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反复学习过期杂志文章,具有重大实践意义。大体而言,当前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写文章,是在现实层面应对职称晋升。而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老前辈们写文章,则是用心血书写,记录的是刻骨铭心的中国神经外科发展史,记录的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鼓励中青年医师,反复阅读学习老前辈们的文章。一篇读罢,热泪盈眶!
(一)
拜读前辈罗世琪教授在年11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表的文章:《“忆苦思甜”话神经外科---早期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方法》,谈几点学习体会:
其一,定位诊断,是神经外科早期发展阶段遭遇的主要难题。
从影像学视角,看定位发展史,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血管造影后开颅、脑室充气造影后开颅、CT检查后开颅、MRI检查后开颅。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神经外科中心,有一条铁定的科室规矩,即,没有近日MRI资料,不允许开颅。有的神经中心,更加严苛,没有本院的MRI资料,不允许开颅。规矩背后是要求大家定位准确,尤其是杜绝开错侧别。
其二,从X-Rayexposure,看专家阶梯队伍。
可以这样说,长期在X线曝光下,依靠血管造影定位、脑室充气造影定位的那些老专家、老前辈,是新中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先行者、铺路人。
其三,从X-rayexposure,看献身奉献。
那一代老专家,无论是从当时,还是从后期的身体健康,主要是受到X线曝光的危害。
王忠诚院士,因脑血管造影而长年白血球低和多次肺部感染。
那些神经外科学老专家,长期曝光于X线下开展工作,为工作需要而献身的精神,永载中国神经外科学史册!
其四,夯实基本功,寄语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
当时影像技术不发达,主要依靠临床症候学定位。老专家,全面、认真、细致的查体,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的警觉,值得广大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不断学习!
老专家的临床基本功,叩诊锤、眼底镜技术,需要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学习、传承、发展。
其五,重新认识Dandy教授。
Dandy教授的脑室充气造影定位技术,在那个时代,在世界各国广泛应用,是对神经外科发展的巨大贡献。
(二)敬阅前辈罗世琪教授在年05月《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发表的文章:《怀念中国小儿神经外科奠基人白广明医生》,谈几点学习感悟:
其一,重视中国神经外科史的学习。
笔者认为,当前,中青年神经外科医师,强化英文学习,轻视中文提高;强化阅读英文文献,轻视阅读中文文献;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ry/8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