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掌叶半夏 > 掌叶半夏特性 > 正文 > 正文

汪场镇一株半夏种出亿元产值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10/30 13:01:53
近日,在汪场镇雷场村半夏种植基地,10组村民谢乜二一大早就在田间锄草,靠着种植半夏,他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在汪场镇,半夏种植面积达到多亩,多户农户土里刨金,“刨”出了一个亿元产业。

半夏采挖(资料图)

从野生到“家养”

在汪场镇,田间处处都生有半夏,由于不是人为种植,称为野生半夏。每到秋冬季节,当地不少村民到田间采挖半夏补贴家用。“那时大多是甘肃等地的经销商上门收购,价格一般在每公斤36元左右。”雷场村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雷友平从年开始就观察半夏市场行情,他说:“连续5年,半夏价格一直很稳定,且不愁销。”半夏能否进行人工种植?雷友平也一直在思考。年,他牵头成立雷场村荆半夏种植专业合作社,收购当地的野生半夏做种子,开始人工试种,经过不断学习,雷友平对半夏种植有了一定的了解。“半夏与传统粮棉油作物不同,只需要一次播种,后面就能够持续收获。”雷友平说,但半夏田每月要除草5到7遍,采摘时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只有管理好了,产量才会高。他最初试种了15亩半夏,第一年亩均产出近2万元,试种尝到了甜头后,合作社慢慢加大投入,半夏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多亩,亩均产出近2万元。在合作社的示范效应下,曾经散落在田间的“野半夏”如今成了该镇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据统计,汪场镇已发展半夏种植合作社11家,总面积达多亩,产值过亿元,规模化种植效益逐步显现。

四月田间半夏(资料图)

从“要我种”到“我要种”

半夏产业的推广在汪场镇开始并不顺利。雷友平介绍,一是要转变农户长久以来传统作物种植的思想观念,并非易事;二是半夏种植首次投入成本极大,亩均投入要过万元;三是种植技术确实也给推广带来较大阻力。今年70岁的雷礼新是雷场村老党员,种了一辈子小麦、棉花,对于种植半夏,他起初是拒绝的。在他看来,半夏怎么种,卖给谁,都是未知数。年,雷礼新还是将门前的两分地拿了出来,开始试种。他说:“合作社提供种子、技术,还承诺收购,试试看也没什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门前这一小块地,第一年就采摘了2季,纯收入多元。真金白银拿到手,雷礼新顿时觉得有了干劲:“这可赶得上传统作物一亩田的收入啊。”于是从年开始,雷礼新逐步扩大种植规模,如今家中10亩地有5亩种上了半夏,年收入过10万元。在汪场镇,像雷礼新这样的半夏种植户有多户,种植面积多亩,占到了整个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来自该镇的统计数据显示,半夏产业的发展,带动从业人员过千人,带动贫困户多户。

晾晒半夏(资料图)

增链补链壮大产业

从野生到“家养”,从零散到规模,汪场半夏的不断发展壮大,背后是该镇强有力的推手。为了解决半夏种植技术问题,该镇不断加强与省农科院合作,积极研究标准化生产技术,探索机械化种植,通过精选育种,保护野生种源,不断促进半夏产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年,汪场半夏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年,该镇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对5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户,每亩田补贴元,贫困户只要参与种植,每亩补贴元。今年,该镇正在积极筹建半夏产业园。在罗阳村4组牛张公路旁,园区规划土地平整已经开始。据该镇相关负责人介绍,半夏产业园共分三期建设,其中首期主要是高标准基地建设,计划总投资1万元,建设亩种质资源保护地、1万亩规模化种植区域以及50亩种苗繁育基地,可有效解决种植、加工和销售等问题,建成后将加快推进半夏产业规模化、规范化。

来源|天门日报全媒体记者付磊磊

编辑|尹芳审核|郭少芳

新闻|-

广告|-

◆骄傲!这位天门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天门这15座桥梁将进行安全性检测,请绕行!◆开放小车通行后的天门美食街,变成了这样……◆9月18日,天门城区将试鸣防空警报!◆天门二水厂改扩建工程启动!供水能力增一倍◆文明创建,擦亮天门靓丽“底色”!◆文明,让天门更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zhangyebanxiaa.com/bxtx/5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掌叶半夏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